
一、运输前准备阶段问题
1.设备参数核对失误(超宽/超高/超重)
常见原因:未准确测量起重机整机尺寸(含吊臂、支腿、配重)、重量,未核对运输路线限宽/限高/限重标准,导致运输途中无法通行或违规。
解决办法:
精准测量参数:提前测量起重机整机长度、宽度、高度、自重(含配重、吊具),记录关键数据(如吊臂全缩状态高度、支腿收起后宽度)。
路线勘察与审批:提前勘察运输路线,确认桥梁、隧道、收费站的限宽(通常≤2.5m)、限高(通常≤4.5m)、限重要求;若设备超宽/超高/超重,需提前向交通部门申请超限运输许可证,规划专用路线。
设备调整:超宽时拆除可拆分的侧防护、多余配重(按运输极限重量拆分,运输后重新安装);超高时将吊臂完全缩回并固定,降低整机高度;超重时采用多车分装(如配重与主机分开运输)。
2.固定装置缺失或不合格
常见原因:未准备专用固定工具(如钢丝绳、捆绑带、楔形木),或固定工具强度不足、老化破损,导致运输中设备移位。
解决办法:
工具选型:选用强度匹配的固定工具(钢丝绳破断拉力≥设备重量的2倍,捆绑带需带棘轮拉紧器,楔形木选用硬木材质)。
必备固定配件:准备足够数量的钢丝绳、卸扣、捆绑带、楔形木、防滑垫、紧线器,确保每个固定点至少有2套独立固定装置。
工具检查:运输前检查固定工具无磨损、断股、老化,捆绑带卡扣完好,楔形木无开裂,确保固定可靠性。
3.设备状态未达标(部件未固定/油液未处理)
常见原因:吊臂、支腿、回转平台未锁止,液压油、燃油箱未密封,冷却系统未排水,导致运输中部件晃动、油液泄漏或结冰。
解决办法:
机械部件固定:将吊臂完全缩回,用吊臂固定销锁止;支腿完全收回并拧紧锁止螺栓;回转平台用回转锁销固定,防止运输中转动;吊钩用钢丝绳捆绑固定在机身,避免摆动。
油液与排水处理:检查液压油箱、燃油箱盖子密封完好,无泄漏;低温环境下排放冷却系统积水(或加注防冻液),液压系统低位打开放油阀排放残留水分,防止结冰胀裂部件。
电气系统防护:关闭设备总电源,包裹电气控制柜、接线盒,防止运输中进水或受潮。
二、装载与固定阶段问题
1.装载位置偏移(重心失衡)
常见原因:起重机未放置在运输车辆(平板车)中心位置,重心偏向一侧,导致运输中车辆倾斜、设备移位。
解决办法:
居中定位:将起重机缓慢开上平板车,确保设备重心与平板车中心对齐,前后、左右偏差不超过5cm;若设备重心偏移,通过调整配重位置(运输允许范围内)或在平板车一侧加装平衡块校正。
底部支撑:在起重机轮胎或车架下方铺设防滑垫(橡胶材质)和楔形木,楔形木与轮胎夹角呈30-45°,紧贴轮胎两侧,防止设备前后滑动。
2.固定方式不当(固定点选择错误/捆绑不牢固)
常见原因:固定点选择在易变形部件(如吊臂、油箱),或捆绑带/钢丝绳未拉紧、角度不当,导致运输中固定失效。
解决办法:
正确选择固定点:优先选择车架、支腿底座、回转平台等刚性结构作为固定点,避开吊臂、液压油缸、燃油箱等易损或易变形部件。
规范捆绑操作:
钢丝绳/捆绑带与设备接触处加装橡胶护套,防止磨损设备漆面或部件。
采用“对角捆绑法”固定,前后、左右各设置2-3组固定点,每组固定带/钢丝绳需拉紧至无松动(用手扳动无位移)。
钢丝绳捆绑时采用双圈缠绕,配合卸扣锁紧,避免运输中松脱;捆绑带需确保棘轮拉紧器锁止到位,并用铁丝固定拉紧器手柄,防止意外松开。
二次检查:装载固定后,手动晃动设备各部件,确认无松动;启动平板车空载行驶1-2km后,停车再次检查固定情况,重新拉紧松动的捆绑装置。
3.平板车适配性不足(承载能力不够/平台不平整)
常见原因:运输车辆承载能力低于起重机重量,或平板车平台凹凸不平、防滑性能差,导致设备受力不均、移位。
解决办法:
车辆选型:选用承载能力≥起重机重量1.2倍的平板车(含挂车),平板车轮胎数量、轴数符合超限运输要求(如超重设备需选用多轴平板车)。
平台处理:平板车平台需平整,无凸起、凹陷;若平台不平整,在设备支撑点下方铺垫钢板(厚度≥10mm)或硬木,确保设备底部受力均匀。
防滑处理:在平板车平台铺设防滑垫或焊接防滑花纹,增强设备与平台间的摩擦力,防止滑动。
三、运输途中常见问题
1.设备移位或固定装置松动
常见原因:路况颠簸(如坑洼路、坡道)、急刹车、转弯速度过快,导致捆绑带/钢丝绳松动、楔形木移位。
解决办法:
控制行驶速度:运输途中保持匀速行驶,车速不超过60km/h;经过坑洼路、坡道时车速降至20-30km/h,避免急加速、急刹车。
定期检查:每行驶200km或经过服务区、收费站时,停车检查固定装置,重新拉紧松动的捆绑带/钢丝绳,调整移位的楔形木,确保固定可靠。
应急处理:若发现设备严重移位,立即将车辆停靠在安全区域(应急车道、服务区),设置警示标识,重新调整设备位置并加固固定,确认安全后再继续运输。
2.部件损坏或泄漏(油液/电气故障)
常见原因:运输中设备与平板车碰撞、固定点磨损,或油液箱密封失效、电气线路松动,导致部件损坏、油液泄漏。
解决办法:
防碰撞防护:在起重机突出部件(如吊臂顶端、驾驶室)与平板车护栏之间加装缓冲垫(泡沫、橡胶材质),避免运输中碰撞摩擦。
泄漏处理:若发现液压油、燃油泄漏,立即停车检查泄漏点,关闭相关阀门(如油箱截止阀),用容器收集泄漏油液(避免污染环境);轻微泄漏可临时用密封胶封堵,严重泄漏需联系维修人员处理,禁止继续运输。
电气故障处理:若运输中电气线路松动、短路,立即关闭总电源,检查线路接头,重新紧固并包裹绝缘胶带;无法现场处理时,联系专业人员维修,防止电气部件损坏。
3.极端天气影响(高温/低温/雨雪)
常见原因:高温导致油液膨胀泄漏、轮胎过热;低温导致橡胶部件硬化、固定装置变脆;雨雪天气导致平台湿滑、设备受潮。
解决办法:
高温环境(>35℃):
避免正午高温时段运输,选择清晨或傍晚行驶。
定期检查轮胎温度,若过热停车降温(不可浇水直接冷却);检查油液箱通风口通畅,防止油液膨胀泄漏。
低温环境(<5℃):
对设备液压系统、冷却系统加注低温适配油液/防冻液(倾点≤-20℃)。
固定装置(如捆绑带、钢丝绳)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,必要时加装保温套,防止变脆断裂。
雨雪天气:
平板车平台铺设防滑垫,并用防水布覆盖设备电气部件、油液箱,防止受潮或进水。
行驶中减速慢行,增大跟车距离,避免紧急制动导致设备滑动。
4.道路通行受阻(限高/限宽/桥梁限行)
常见原因:未提前勘察路线,遇到临时施工、道路限行、桥梁限载等情况,导致运输中断。
解决办法:
实时规划路线:运输前通过导航APP查看实时路况,避开施工路段、限行区域;配备备用路线,遇突发情况及时调整。
沟通协调:若遇到临时限高/限宽设施,联系当地交通部门或道路管理单位,说明设备情况,申请临时通行或协助绕行;若桥梁限载,提前办理过桥许可,或选择其他桥梁通行。
四、卸载阶段问题
1.卸载场地不适配(地面松软/空间狭小)
常见原因:卸载场地地面承载力不足(如泥土路、草地),或空间狭小(如厂房内),导致起重机卸载时下陷、无法移动。
解决办法:
场地准备:选择地面平整、坚硬(混凝土或压实土路)的卸载场地,地面承载力≥起重机重量的1.5倍;若地面松软,铺设钢板(厚度≥15mm)或碎石,增大受力面积,防止下陷。
空间确认:卸载场地需满足起重机卸载后转弯、移动的空间要求,周围无障碍物(如电线杆、建筑物),作业半径内无人员停留。
2.卸载操作不当(速度过快/未解除固定)
常见原因:未完全解除固定装置就启动起重机,或卸载时车速过快,导致设备碰撞、移位。
解决办法:
分步解除固定:卸载前先拆除所有捆绑带、钢丝绳、楔形木,确认固定装置完全解除后,再启动起重机。
缓慢卸载:起重机缓慢驶下平板车,车速控制在5km/h以内,驾驶员观察周围环境,由专人指挥(配备手势或对讲机),避免碰撞平板车或周围障碍物。
辅助引导:若卸载空间狭小,在平板车与地面之间搭建斜坡(坡度≤15°),用专人在设备两侧引导,确保行驶路线准确。
3.设备状态检查遗漏(部件未复位/功能异常)
常见原因:卸载后未检查起重机部件复位情况,或未测试设备功能,导致后续使用时出现故障。
解决办法:
部件复位检查:卸载后检查吊臂、支腿、回转平台等部件是否已解锁并恢复至工作位置,配重是否安装到位,固定销、螺栓是否紧固。
功能测试:启动起重机,空载测试吊臂升降、回转、支腿伸缩功能,检查液压系统压力正常、无泄漏,电气系统响应灵敏,制动系统有效;若发现功能异常,立即停机检查,排除故障后再投入使用。
五、运输全程预防措施
人员资质保障:运输司机需具备大件运输资质,起重机操作人员需持有相应特种设备操作证;配备专人负责运输全程指挥、检查,确保各环节操作规范。
文档准备齐全:携带起重机设备合格证、运输许可证、超限运输审批文件、保险凭证等,以备交通部门检查。
应急预案制定:提前制定设备移位、泄漏、道路受阻等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,配备应急工具(如备用捆绑带、密封胶、千斤顶、灭火器),确保突发情况能及时处理。
全程监控跟踪: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,实时监控行驶路线、速度;安排专人定期与司机沟通,掌握运输进度和设备状态,及时协调解决问题。